本文将讨论出版中国贵州东南苗族地区一部口头史诗的“以传统为导向”的全面版本的国际合作过程。这个项目始于20世纪50年代,参与者包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的马学良教授和贵州当地的几位民族学者,包括今旦(现在八十多岁)。在项目第一阶段,当地的学者收集了一部史诗传统的片段,这一传统在汉语中被称为 “古歌”或在术语上被称为“苗族史诗”──当这些歌被列为“史诗”。在贵州东南苗族地区,这些歌曲在当地有不同的名称。
由于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复杂历史情况,该项目被中断了好几次。最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了马学良和今旦(马-今)合编的“古歌”的中文版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位美国民俗学家开始与今旦合作做英文翻译,最终马今文本的英文版本在2006年出版。在2009年,今旦重提他和马学良的一个构想,那就是出版一个包括苗语罗马字母、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的、多行文字的版本。到了这个时候,今旦的子女已经参与到研究史诗与苗族文化的工作中来。在2012年,三语版本将作为国家项目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大部分英文翻译的合作工作实质上是通过美国学者短期实地拜访今旦和他的两个孩子吴一文和吴一方来完成的,他们二人都深入参与了苗族史诗传统和苗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保护工作。有很大一部分的翻译工作是通过网络完成的,在罗马字母化的苗语、汉语和英文三种语言间进行。论文将描述的这个过程包括解决许多语言和文化的问题。一个主要问题是准确翻译民俗和技艺,特别是确定环境方面的问题,诸如特殊的动物、植物、地形、工具、建筑风格和其他物质文化方面的事项。解决问题的创新战略包括不断地问问题和确认答案、使用数字图像和录像、对传承人和专家做长期的咨询,以及远程检查手稿以准备在实地拜访时进行一对一工作。本次发言的要旨是,做远程项目只有当创新与合作成为指导原则时才能实现。此外,讨论的问题包括,创建理想化“全面版本”以记录濒临灭绝的口头史诗传统,这一方式背后的学术动因和地方上的动因,及其所包含的价值与意义,特别是将其与整个基于现场录像演出的版本做关联,后者现在在很多地方都是通用的记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