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的史诗作品形成历史久远,但是繁荣期却是16至19世纪。在这长达4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史诗歌手的吉绕和黑萨奇为丰富史诗的内容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布局的调整和专家学者的搜集整理以及刊登出版,从19世纪开始史诗已经以手抄本和歌手演唱两种形式在民间广为传承。史诗歌手随之走向下坡路,数量越来越少。通过近10年对中国哈萨克族史诗歌手的调查,在民间能够演唱史诗的歌手已经为数不多了。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在诸多原因中可以归纳为一下两点:
一、环境制约了史诗歌手的发展
一定的文学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完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逐渐形成的草原文化包括其宗教信仰、典章制度、社会习俗、岁时节日以及属于文化深层次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完整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种别具一格的环境必然造就和孕育出一大批扎根于草原民族中的史诗歌手。他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能不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自己的演唱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得到反映。史诗的形成和发展不但与自然环境有关,而且与人文环境也不无关系。随着交通信息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外来文化走进了草原,使这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变了,歌手的演唱内容和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不但产生史诗的环境没有了,而且史诗歌手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窄了。原来哈萨克族的巴克斯、萨勒-赛里、吉绕、阿肯、安奇-阿肯和吉尔奇等艺人几乎都不会演唱了史诗等长篇韵文作品,唯有黑萨奇还能够演唱一些篇幅较短的韵文作品。
二、听众影响了史诗歌手的情趣
民族之间的互相交往,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必然会不间断地向草原文化融入新的因子。吸收和借鉴农耕文化、城市文化的长处和优点是草原文化具有发展性的主要特征之一。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都要不断地吸收其他类型文化的活跃因子,促进自身肌体的壮大和强盛,去迎接时代发展的挑战。综观整个草原文化的发展历史,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草原文化已经从比较原始、比较粗糙、比较单一、比较朴素、比较幼稚发展成为颇为现代、颇为精美、颇为丰厚、颇为系统、颇为成熟的新型草原文化。当文化形态发生嬗变时,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当然也会随之发生嬗变。人的审美观念直接影响其欣赏情趣,前者是后者的导向,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歌手与听众是互动关系,听众的情趣直接影响歌手的演唱激情。当人们对长篇韵文作品没有情趣时,长篇韵文作品就没有听众了,史诗歌手便会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哈萨克族听众感兴趣的不是长篇韵文作品,而是妙趣横生的阿肯即兴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