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圈与史诗传统:以中国傣族为中心
    
作者: 屈, 永仙
工作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作为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的傣族,他们居住在中国西南,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此外,也散布在怒江、澜沧江、元江、红河、金沙江的沿河平谷。在不同的地域分布着的这些不同支系的傣族,他们有着不同的自称,西双版纳的“傣泐”,德宏的“傣讷”,新平的“傣雅”,元江的“傣仲”等。然而,中国的傣族,以至于跨境居住在东南亚国家的傣-泰民族,其实都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文化圈:一是信仰佛教的傣族文化圈,一个是持原始宗教的傣族文化圈。

第一个文化圈内的傣族,在中国主要包括中国西双版纳州的傣泐和德宏州的傣讷,他们信仰佛教,创立了文字,过着传统的泼水节(宋干节),其诗歌受到佛教和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有诸如《兰嘎西贺》、《召树屯》、《千瓣莲花》等文本化史诗、长诗,数量多达几百部。第二个文化圈内的傣族,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元江、红河流域两岸,玉溪、元江、元阳、金平等市、县。由于多姿多彩的服饰,他们被外人简单地统称为“花腰傣”。他们普遍信仰天神、祖先神灵及其他山川河谷的原始宗教,不过泼水节,除了金平傣族曾在历史上创立“金平傣文”(如今已濒危)之外,其他“花腰傣”各群体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学几乎都是口头传承。

由于使用文字与否,不同文化圈里的傣族,他们传承史诗、叙事诗的方式就不同。第一个文化圈的傣泐、傣讷等支系,使用文字并将诗歌记录传承下来,很早就走上了口头和书面诗歌共同发展的道路,傣语称那些文本化的史诗、叙事诗为“令”、“坦”。同时,那些没有文字的“花腰傣”各支系,他们没有文字,依然发展和传承着古老的口头诗歌。但众所周知,最早的诗歌都是口头的,在很长的时间内诗歌从短歌谣发展成成千上万行的史诗、叙事诗,从口头传统发展成文本化的诗歌,从简单的格式发展成复杂的形式。

虽然不同的地方傣族诗歌发展情况不同,但不管是口头传承的,还是书面化的诗歌,它们具有共同的诗歌韵律特征。在大多数傣族叙事诗中都具有以下特点:每个诗行可长可短,但是每一行的字数几乎都是奇数。两行之间有一个押韵单位,彼此连接和呼应,每个诗节表达一个意思。一般来说,傣族诗歌中普遍的韵律格式,就是“腰脚韵”(或称“尾腰韵”),即第一行的末字起韵,在第二行的腰部有一个字与之押韵,此字通常在倒数第三或倒数第五的位置。

总而言之,虽然中国境内不同的地域居住着不同的傣族支系,但是他们的诗歌都有共同的灵魂,那就是都遵循同样的“腰脚韵”规则。也许这就是所有傣族在诗歌方面共享的民族基因。不仅如此,口头诗歌中的韵律较于文本诗歌更加典型而优美,可以从中看到了傣族诗歌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