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柯尔克孜史诗歌手演唱过程中的互动与记忆
    
工作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9年7月28-29日本人带领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在新疆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录制当地民间歌手的史诗演唱实况。演唱歌手中有两位70多岁的当地有名望的歌手和一位无名望的歌手。我们让这些歌手随意演唱直到他们唱不动为止,在他们演唱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情况:

  一、歌手与听众的互动对话

  1)听众的身份影响歌手的说唱情绪。

  2)有些听众积极参与演唱过程,激发歌手的灵感。

  3)歌手大部分情况下不应该轻易表露自己对故事的评价,但我们的歌手很难做到这一点。演唱中甚至会超出演唱内容,轻易的表达自己的喜怒。

  4)听众在倾听史诗演唱时并不一定是全身心投入的。个别听众虽然在场,但会不自由的进入迷糊状态,比如瞌睡或者是想别的事情等。当他缓过神回到现场时可以通过提问歌手“谁”、“为什么”等问题表明自己在听,从而暗示歌手继续演唱。

  二、当代歌手记性的减弱和采取的方法

  近30年来,在柯尔克孜地区邀请歌手演唱史诗的次数逐渐下降。这是因为节假日群众性娱乐活动的多样化促使各种活动的节奏比较紧张,从而直接影响到歌手演唱场所的演唱氛围。也有很多客观、主观因素导致大部分歌手的记忆退化,甚至遗忘自己所口承史诗的个别语句和段落。另外,歌手的老龄化和身体健康等个人问题也起着作用。比如,玛买提·帕力塔演唱《玛纳斯》时有两三次想不起后面的诗句,这时他可以就直接跳到另一个情节去继续演唱,但他没有,重复演唱前两行内容,试图回忆后面的诗句。这是这位歌手惯用的一个方法。第二种情况是,这位歌手完全投入叙事中时,忘记自己正在演唱哪一段,过一阵子他就会问听众:我唱到哪儿了?听众会提到情节的关键词,这样歌手就会很顺利的继续演唱。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听众也说不出歌手正在演唱哪一段,可能麻烦就会变大了,也许会使得说唱结束。

  《姑娘达丽卡》是一部描述伊斯兰先者阿里和一位中亚姑娘摔跤故事的长诗,在柯尔克孜地区这部长诗并不多见。这次调研中,我们在农民的屋内录制这部长诗,当地人也很少提及的这部长诗的说唱在屋内的录制并不太理想,演唱歌手只表达了故事的大概情节。相反,一位听众却帮他说出了长诗的很多细节。我们换了个环境,让他们两个在院子里重新说唱此长诗,这时没有主唱和助唱之分,两人共同说唱一个作品,他们营造了非常活跃的场面,当一个停顿时,一个接着说,最后他们比较完整的演唱完了这部长诗。在当代歌手的演唱能力将近退缩的情况下,能不能采取上述措施,让多名歌手和听众一起回忆同一部作品,进行对这部作品的抢救记录值得我们深思。

  三、口承作品的书面化问题

  中国柯尔克孜出版事业的发展和多部民间长诗的出版发行,逐渐影响口头演唱传统。特别是有知识的青年艺人把以前口头传承的长诗内容和书面长诗内容进行合并和补充。这时就会出现从口头传统向书面作品倾斜的趋势。

  作者简历:

  曼拜特·吐尔地、男、柯尔克孜族、1965年生,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1988-2004年在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现在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新疆《玛纳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