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乃无,二乃一,三乃万物:在史诗歌的语义学、神话和比较研究中有关“万物皆三”的转喻阐释
    
工作单位: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
译者: 朱刚    审校: 黄群

  本文将对广为人知的民俗母题“万物皆三”进行讨论,并尝试对转喻过程中的这种比喻进行举证和解释。这一转喻的过程可以用以下三种途径进行说明:指示物获得指向其自身的词语的方式;哲学家们构拟出合适名称的方式以及神话学问题得以解决的方式,本文将以赫西俄德与荷马史诗的例子作为例证。还将讨论存在于古希腊、古印度,乃至其它传统中也可能存在的一个明显的事实:一种大型的,多样的史诗传统似乎都系统化为成对的史诗,比如《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成对出现的史诗在叙事功能上彼此照应,此外不存在三个史诗的例子。最后,我们将讨论成对史诗比较中的第三方(tertium comparationis)的概念问题及其对于研究史诗传统的重大理论意义——当我们将历史上彼此关联或者毫无关联的史诗传统并置研究时,似乎常常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