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 | DEFG | HIJK | LMNOPQ | RST | UVWXYZ
巴莫, 曲布嫫

        巴莫曲布嫫,彝族(诺苏支系),出生于四川大凉山。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史哲部,获法学硕士学位(民族学,导师:马学良教授);2003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民俗学,导师:钟敬文教授、刘魁立教授)。

       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中心特约研究员。此外,兼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学科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巴莫姊妹彝学小组成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2010-  );国际民俗学者组织(FF)通讯会员;欧美同学会会员;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节日志》编辑部副主编;《民族艺术》、《古典研究》(香港)、《民俗研究》编委;文化部外联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2008—  );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中国民族文学网和中国民俗学网的主要开发人员和学术总监。

        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2000),田野图文报告《神图与鬼板:凉山彝族祝咒文学与宗教绘画考察》(2004);译著《荷马诸问题》(Homeric Questions, 格雷戈里·纳吉著,2008)。在《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民族艺术》、《民俗研究》、《口头传统》(美)、《亚洲族群性》(英)、《日中文化比较研究》(日)、《比较民俗学》(日)等学刊上发表论文、文章和调查报告九十余篇,主要代表作和学术观点见《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学术访谈)、Traditional Nuosu Origin Narratives: A Case Study of Ritualized Epos in Bimo Incantation Scriptures(英文撰写);参与编撰的著作有《中华文学通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彝族文化史》、《彝族风俗志》、Mountain Patterns: The Survival of Nuosu Culture in China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2000年)、《四川大凉山》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少数民族文学分卷主编》等。个人专著《口头论辩与史诗演述》即将出版。

        目前,作为项目主持人,她正在与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工作团队一道完成院级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音影图文档案库——口头传统研究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内容为口头研究专业元数据标准和著录规则的设计、编写和定制,以及开发样本数据集的基础模型。

     田野作业:送灵仪式与史诗演述,美姑河谷洛,2002年。



发言题目: 诺苏彝族山村的史诗演述与舌战传承:兼谈田野研究中的“在场”问题